普普藝術與現代媒體


20世紀末,大眾媒體被分為8大產業:書籍、報紙、雜誌、錄音製品、電台廣播、電影、電視和網際網路
1950~1980年代的最主要的大眾傳播媒體:
印刷(包括圖書、小冊、報紙、雜誌等):自十五世紀後期開始
電影約從1900年開始。
電台廣播約從1910年開始。
電視約從1950年開始

        ‧        錄音(包括黑膠唱片、磁帶、卡式錄音帶、CD、DVD等):自十九世紀後期開始

卓别林的電影也是深深地反映當時社會的面相

特徵:
「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及制度方法」,這在媒體發展史上反應的很明顯,它們都有自己的商業用途。
包含「符號形式的商品化」,材料的生產依賴於其製造和銷售大量作品的能力。例如電台依賴其出售給廣告商的播出時間,而報紙則依賴於其出售的版面。
「隔離開資訊的生產製造和接收」。
同製造者相比,它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」 。
「資訊分發」——是一種「一對多」的交流模式,產品大量生產並分發給大量受眾。


1960年代的社會思潮背景:
 ‧ 社會逐漸制度化 
 ‧ 政府權力逐漸擴大  
 ‧ 反戰風潮





1950年代末
多數國家電視機開始逐漸普及取代廣播,成為主要傳播媒體
1960美國首次舉辦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,使甘迺迪獲得高度民意支持1960年代
1960年代英國披頭四樂團風迷全球
1969年美國因國防需要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ARPANET(NET等於network)。
1976年美國蘋果電腦公司第一部個人電腦(PC)Apple I問世。
1970年代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庫珀博士發明第一代行動電話「黑金剛」。


美國首次舉辦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


接下來為普普藝術家的簡單介紹:





Andy Warhol


說到普普藝術(Pop Art)就想到安迪沃荷,說到安迪沃荷就會馬上聯想到他著名的康寶濃湯。安迪沃荷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藝術家之一,另一位是同為普普藝術家的凱斯哈林,他們都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。

    安迪沃荷一直不斷地改變創作形式,就像是再創造的藝術,1+1=新的作品,不斷嘗試新的繪畫技巧,創造出新的繪畫技巧,當初他利用中國的墨汁再到使用娟印技術大量製造圖畫。他認為藝術是跟金錢有關係的,所以作品多導向商業化,如:康寶濃湯,這是他有明作品之一,每本關於他的書中都有著這幅,以及瑪麗蓮夢露肖像。



安迪沃荷從小的家境困苦,導致他對藝術的看法較像是商人,他有一句話「Making money is art and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. 」意思就是賺錢是藝術,工作也是藝術,賺錢的生意是最棒的藝術。非常有商業導向,但又不失他賦予藝術的價值。
    相反的,舊有傳統藝術家,大多生長在藝術世家或是有錢人家,屬於貴族人家的巴比松畫派,悠遊的在森林中畫畫、打獵,少了安迪沃荷作品親切吸引人的魅力,我認為是因為他運用的素材是家喻戶曉的名人,如:毛澤東或是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物品,如:香蕉,能大量引起廣泛群眾的關注以及共鳴。



採用特殊的繪圖技巧,娟印、重複圖案,產生一種強烈的獨特性和使人印象深刻,搭配重複圖案變化的色彩,產生一種趣味性,間接帶來了廣告宣傳效果,他的作品在各地展出,引起大眾的迴響,這也使他的事業越做越大,就很像現在的商業、廣告設計,對我來說他就是廣告界的先驅,他創造出普普藝術,促使了藝術地融合,產生了大眾文化,有了宣傳、有了商機,切切實實的呼應了安迪沃荷對於藝術與金錢之間的關係。









Roy Lichtenstein



李奇登斯坦出生於1923年紐約曼哈頓,是除了安迪‧沃荷之外,最重要的普普藝術家(Pop Art),他把廣告和漫畫帶入藝術的殿堂。
將漫畫帶入藝術,開啟普普藝術新的一頁

漫畫從未被正式視為藝術中的一環,而被視為大眾文化的產物。而當李奇登斯坦把漫畫中的網點技巧帶入大型畫布上,也一舉將漫畫帶入了美術館。這網點被稱為「班戴點」(Ben-Day dot),是由班傑明亨利德(Benjamin Henry Day, Jr.)命名。1950年代時,藍、紅、黃、黑四色的班戴點被大量使用於漫畫中,1960年代,被李奇登斯坦大量使用在他的繪畫和雕塑裡面,班戴點因此被視為他的註冊商標。


特色:粗線條、黑網點、誇張的人物動態、大膽而強烈的原色使用


李奇登斯坦早期的抽象畫帶著充滿活力的時代筆觸,但卻缺乏特色,理所當然地被人們遺忘了。1961年,李奇登斯坦用油畫《看哪,米奇!》取得了突破。他把一張《米老鼠和唐老鴨》的插畫精心地用油畫形式再現了出來,同時也融入了對話泡泡和商業印刷品中的小點構圖。這幅油畫存在一些爭議(有人認為它算不上是藝術),但確實引人注目。就像李奇登斯坦大部分後期作品一樣,這幅帆布油畫有一種奪人眼球的魔力——色調平和清爽、構圖精妙,非常適合掛在沙發的上方。








Cindy Sherman

一位相當知名的美國女攝影師與藝術家,也是一位電影導演,出生於紐澤西州的Glen Ridge,以自己出演所有攝影作品中的主角為特點且聞名於世,她常被女性主義一起當作討論議題,但不自稱為女性主義者
1977年,Cindy Sheraman 開始創作無題電影停格系列  <Untitled Film Stills>,有如當時好萊塢電影劇照的黑白攝影作品,呈現當時受到媒體青睞的女性形象。

Cindy Sherman, Untitled Film Still, 1978

作品中雪曼扮演了B級電影女星或歐洲藝術電影女星等;此成名展在1997年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重新展出,歌手瑪丹娜是全額贊助者。即使是近期2003年的作品,雪曼依然維持一貫的風格,將自己扮成丑角,拍出戲劇味濃厚的攝影作品。
她的作品總是從 pop culture 流行社會文化裡取材,自己扮裝自拍不同,從電影明星、雜誌模特兒,到時尚名媛,在每個看似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扮演(Social role-playing),與象徵美麗性感的經典形象裡(Sexual Sterotype),她總讓自己的妝容帶點瑕疵,誇張的燈光、戲劇效果,加上呆滯、不自然、嘲諷的表情,這些看似經由精心打扮、粉墨登場的女人,其實是在對主流社會賦予女性的刻板印象,發出無言的抗議。




Cindy Sherman, Untitled Film Still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XKNuWtXZ_U


普普藝術相關的藝術家:










草間彌生-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


她曾與當代其他藝術家如安迪·沃荷、克拉斯·奧爾登堡、賈斯培·瓊斯一起聯展


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,包含了女性主義、極簡主義、超現實主義、原生藝術(Art Brut)、波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。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,她僅是一位「精神病藝術家」(obsessive artist)。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,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、深入心理的、性取向的內容;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、軟雕塑、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。




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,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,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,如牆壁、地板、畫布、家裡會出現的物品(還有裸體的助理)。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,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。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,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捕捉網(Infinity nets),代表了她的生命。










凱斯·哈林

美國新普普藝術家,活躍於20世紀80年代。凱斯的作品與傳統畫作有很大不同,簡單直接,往往反覆重複幾種圖案,內容常常是卡通式的。嬰兒、狗、飛碟、電視和圖形經常出現於他的畫中。由於是一位同性戀者,他一般不畫女性。畫中的顏色最初為三原色,後來雖有增加但仍為基本顏色。哈林最早是街頭塗鴉畫家,電線桿、水泥柱、廣告牌、指示牌都成為他作畫的畫布,而畫筆則從鉛筆到噴漆罐、刷子都有,隨處拈來。他的雕塑也多種多樣,從紙糊到玻璃纖維都有。另外,他還設計了大量海報。表演藝術亦是他涉足的領域。



城市才是凱斯哈林創作的起點,地鐵裡張貼海報的牆面,更是凱斯哈林隨手可得的畫紙,他以最容易取得的粉筆,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裡恣意作畫,簡單明確的粗線條,勾勒出自由奔放的人形,中空的輪廓外觀,包裹著強烈的情緒,快樂、希望、憂傷、恐懼,除此之外,在這些畫作之中,更是滿溢著凱斯哈林對於愛、死亡、自由、新生、戰爭的理解與想法。



「對我而言,我在地鐵裡的創作與標價幾千元(美金)的一幅畫沒有不同。」凱斯哈林認為與其要求觀眾走進美術館觀賞藝術創作,不如更主動地,將藝術帶到人群之中,因此凱斯哈林會選擇地鐵站作為他的創作起點,倒成為了一種必然,而在今日,一般大眾除了進美術館欣賞凱斯哈林的作品外,紐約地鐵、街道亦是輕易可見凱斯哈林當年留下的揮灑痕跡。




















偉恩·第伯

普普藝術畫家,曾在紐約、好萊塢做過卡通畫家和廣告設計師多達十年以上。他的名字有時簡稱為「第波」。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1961年的「派、派、派」(Pies, Pies, Pies)和1963年的「蛋糕」(Cakes)






第伯知名的畫作都帶有強烈普普藝術風格,包括很粗的外輪廓線,和完整的物品描繪,並使用了大眾文化中處處可見的主題(快餐店的食品等)。他與其他普普藝術家風格略有不同的是,第伯喜歡使用細筆來描繪。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,第伯也開始以熱門的人物來做繪畫對象,如米老鼠等。他後期的作品「日落大街」(Sunset Streets,1985年)與「平地小河」(Flatland River,1997年)皆以高寫實的畫風引人注意。在畫面與平凡大眾的心靈感應上,觀看他的畫作,往往能帶給觀者對於平凡物品美感的體會。







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